欢迎光临农业乡村振兴网!
注册 登录
  • 选好带头人育成“领头雁”——九龙坡区西彭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见成效

       日期:2022-06-20     浏览:211    评论:0    
    核心提示:过去,九龙坡区西彭镇新民村2/3的田地闲置。但2019年,重庆喜乡遇农业股份合作社(简称喜乡遇)在这些土地上种植了水稻、高粱、油
     过去,九龙坡区西彭镇新民村2/3的田地闲置。但2019年,重庆喜乡遇农业股份合作社(简称“喜乡遇”)在这些土地上种植了水稻、高粱、油菜,养起了鱼儿。到年底,村民每亩土地分得稻谷400斤,随后还要参加高粱、油菜、大米的分红。

    “不但能分粮食,还能下田挣钱。” 72岁的村民杨世祥称,这得感谢喜乡遇负责人刘林动员大家把土地交给合作社耕种。“有了‘领头雁’,迎来丰收年。”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两年来,全市采取从本村“找”、外出人员中“引”、邻村调”、退休干部中“请”、机关“派”等方式,开展农村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大力整顿

    农村基层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农技干部下田带领农民种地

    以前,新民村以水稻高粱油菜为主。但近年来,全村2198人仅有800余多老人、小孩留在家里,以致田地无法耕种。

    “闲置起可惜。”2018年,镇里引导新民村成立合作社,盘活土地资源,探索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新型农村产业化发展。西彭镇党委书记李锡智称,“但关键还得选好带头人。”

    西彭镇农业服务中心员工刘林,新民村人,经营过企业。作为农村带头人,刘林回到村里组建喜乡遇农业股份合作社,整合全村2000余亩土地进行集中经营。

    在镇里的支持下,刘林带领喜乡遇对1200亩土地进行土地宜机化改造;同时修建1500米渠道、4000米管道,建造1座提灌站,铺装8000米人行便道、4000米机收便道,首先改善了农田耕作条件。

    “从备耕、播种、施肥、收割等都实现了宜机化操作。”2019年,喜乡遇实现了油菜和高梁轮种,上半年收获油菜籽6000公斤,下半年产高粱10万斤;450亩水稻实现了稻田养鱼立体式种养模式,产粮达30万斤。刘林告诉记者,“ 这样种地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产量。”

    去年8月19日,重庆市农技总站、市农科院水稻所及西南大学的专家对西彭镇新民村喜乡遇合作社种植的水稻进行现场测产。结果显示平均亩产1200斤,最高产量达到亩产1350斤,打破了全市宜机化改造生田水稻机械直播亩产约1000斤纪录。

    第一年宜机化耕种田地,喜乡遇就大获丰收,还举行了第一次分红大会。 刘林表示,下一步还将探索以种植水稻、油菜、高粱为主,同时将公路两边及田坎两边绿化改为栽种桃子、李子、梨、荔枝、桑葚等优质经济作物,发展田间立体种养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民宿的模式,带动村民增产增收。 刘林也因此也被培养成为一名预备党员。

    “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就是比自己种强!” 杨世祥说, 农技干部下田,观念新、技术好、有干劲儿,跟着这样的带头人干,有盼头。

    镇长陈航称,为推进产业振兴,西彭镇以打造龙头带动之星、融合发展之星、“三变”改革之星为抓手,引进30余农业企业带头人(70%是党员), 探索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互融互促的新型发展模式。

    优秀党员民警进村当副书记

    薛小春是西彭派出所一名民警。2019年年初,他又多了一个身份——西彭镇元明村党支部副书记。

    “乡村振兴,法治先行。”西彭派出所所长冯勇介绍, 在西彭镇,28个村居都下派了像薛小春一样穿着警服的副书记。他们帮助村里解决邻里纷争、土地纠纷,及时化解恶性事件发生。这确保了平安,促进了发展。

    今年,元明村在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薛小春进村不久,碰到了一位老人手拿割草刀,与几个村民一起阻挠施工。

    “太危险!伤了人怎么办?“薛小春伸手夺下了刀,但老人不服,不停地踢打他。就在此时,老人的儿子赶过来,捡起了地上的刀。薛小春见状,冲过去摁住对方夺下刀。不料,老人的儿子张嘴咬了住了他的手臂。“他以为我在打他父亲,后来原谅了他。”

    薛小春坦言,进村任职,就多了一份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了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防、干预的转变,逐渐培养起村民的法治意识。

    在梓槐村,村民刘红在自家承包地种了1000多株花椒。后来,她外嫁出村,随后父母也投靠她离开了梓槐村。

    “人走了,社里把我的花椒树给分了。”刘红认为,花椒树是自己种的,社里无权处理。她找政府、找法院,也找过派出所。“但一直没得到解决。”

    冯严到梓槐村任副书记,重新详细了解情况,然后向派出所、政府作了汇报。几方深入研究认为,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处置刘红的花椒树是错误的。西彭镇随即撤销了之前的决议,把花椒树退还给了刘红。

    “一堂生动的法治课。“梓槐村负责人称,冯严进村不但化解了久拖不决的纠纷,还理顺了产业发展关系,更让村委会明白了如何依法治村。

    西彭镇党委组织委员李波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要把带动致富、促进和谐、强化管理等各方面的带头人引回基层。西彭镇选派一批优秀党员民警担任村居党支部副书记,引导、解决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实现了机关干部、民警书记、驻村民警三结合,形成了共治共建的良好氛围。

    此外,西彭镇还推出“法律门诊”,探索由村综治专干把脉、法律顾问确诊、巡回法庭和第二调解室治疗的矛盾调解一体化机制,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的法治型乡村秩序,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本土人才治村探索“院长制”

    去年10月12日, 历经28天改造,西彭镇黄磏村便民服务中心正式揭牌了。与此同时,村里修通了3.5公里“四好农村路”,3.3公里人行便道,2公里通院便道,打通黄磏村交通不畅的堵点和15社的“断头路”。

    “这个速度,过去都不敢想。 ”李波称,黄磏村党支部是区级后进党组织,以前老城区改造由于群众工作未做通,改造工程迟迟两年未动工。“工作有了改变,关键在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

    今年初,西彭镇除了选派西彭派出所治安组组长张阳帆到黄磏村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还引回本土人才冷智、谢华分别担任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李波介绍,冷智、谢华有创业经验,既懂管理,又熟悉产业发展。

    “既解决问题,化解积怨,更要培育群众的内生动力。”在黄磏村,张阳帆负责处理群众矛盾纠纷;冷智、谢华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建志愿队伍,搭建服务平台,通过理论同心、惠民连心、风尚化心、文化育心、发展强心等“五心工程”凝心聚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领家风民风。“提振村民的精气神。”

    实践中,冷智、谢华在镇里的引导下,会同村支两委探索“院长制”,把黄磏村按照地形划分为20个院落,每个院落选出1名院长,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职责包含监督环境卫生、协调邻里纠纷、收集群众诉求,宣传政策法规、乡风文明、矛盾纠纷、思想教育引导等。

    “服务更精准了。”杨昌玉是道士湾院落的院长。她告诉记者,实行院长制后,政策落实、文明宣讲、矛盾排查、问题化解、习惯养成等更到位了。“心中的怨气少了,院落之间的荣誉感增强了。”

    黄磏村改造便民服务中心,绿化地要占用村民冷崇模的宅基地。过去,他死活不肯。现在,冷崇模主动支持村里的工作。他说,村里好了,咱村民脸上也有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两年来,全市对村党组织书记不齐不强的,及时调整补齐村党组织书记786名。选派100名村党组织书记到山东省基础较好的村(社区)实岗锻锻炼,培训村党组织书记11897人,培养储备村级后备力量1.9万名,发展农村年轻党员4529名。对73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一支一策”集中有效整顿,有力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7ca32a242328e4c43e873fa12f041ad8.jpeg

     

    责编岑欣颖
    免责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