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落党建”管理,构建工作体系
各村按照地形划分为若干院落,以“铝都院落”微自治为主题,突出党建引领,围绕“组织建在网格、党员划入网格、服务移至网格”的理念,按照有阵地、有队伍、有制度、有活动、有档案的“五有”建设标准,采取“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社长+院长”五级模式,每个院落选出1名院长,实行院长负责制,镇党委班子成员和镇机关党员以及村支两委、普通党员分别包点联系院落,院长、社长、党小组长以及镇、村包点党员干部及时发现问题,了解村民需求。形成“1+N”(1个院落党建品牌+N个村主题活动)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治合力,实现基层治理关系更协调、秩序更规范、风尚更文明。引入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创作志愿服务队”,实施“美绘乡村”院落改造行动,用青春与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二、“六事民情”梳理,畅通沟通渠道
全面推广畅通渠道“说事”、落实责任“理事”、民主决策“议事”、整合力量“办事”、公开反馈“评事”、巡查回访“督事”的六事民情工作法,在每个村建立服务联盟之家,发放村干部联系服务卡11126张,聘请民情信息员100余名,建立民情信息库,推行定点接访、分片走访、入户巡防,分级对口联系帮带,强化“院长制”管理,畅通村民沟通渠道,通过院坝会、村民代表会等收集分类群众建议,分类梳理群众意见建议,绘制工作流程图等方式及时解决调解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彻底解决了以往“上不通下不达”的情况。
三、“老杨群工”调理,提升服务质量
建立“一个中心、三大平台、N个工作点”,即建立镇级综治一体化工作中心,搭建退役军人服务、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三大平台,依托院落设立229个“老杨群工”工作点,形成站、室、点三级联动体系,配备“老杨群工”志愿者1000余名,创新设立“24小时不打烊”服务热线,组建党员“和事佬”调解队,评选金牌调解员,将“老杨群工”延伸到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采取“5+N”模式集约工作力量,即一个平台接待群众、一套流程调解纠纷、一群“小杨”服务群众、一个系统联动落实、一个机制考核落地,N种创新调解模式,确保有效服务群众,避免了矛盾纠纷大量淤积。
四、“法律工作室”办理,深化法治保障
建立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成立200人组成的法律志愿者队伍,开设法律咨询室30间,村法律顾问定期到院落普法释法,培育村(社区)“法律明白人”140人;完善调解组织,开设法律讲坛、法治讲座、第二调解室、巡回法庭等,通过院坝调解会、现场调解、上门调解等形式,提供法律援助,做好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等,今年以来,已调解矛盾纠纷1282起;探索由村综治专干把脉、法律顾问确诊、巡回法庭和调委会治疗的矛盾调解一体化机制,形成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型乡村秩序,成功创建“重庆市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五、“邻里守望”自理,聚民心树新风
围绕“五心工程”(理论同心、惠民连心、风尚化心、文化育心、发展强心),依托院落每年开设初心坊、初心讲堂、梦想课堂等特色课堂80余次,开展新风良俗行动、家风润万家、点赞好乡邻等特色活动,提振村民的精气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挥乡贤文化、家训家风、生活礼俗的教化作用,用好镇文联、老体协等团体,创作、传播“善美三字经”“环境美三字经”等文艺作品,厚植基层社会治理的道德底蕴,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垃圾分类与环境治理相融合。全域推行乡村治理积分制,从村民最关心、最迫切的乡村治理问题入手细化为积分事项,将积分事项分为平安建设类、道德建设类、美丽乡村建设类三大类,共19项加分项、9项减分项,截至目前已开展积分兑换11次,参与农户252户,兑换礼品近5万元。
原标题:【乡村治理】重庆市九龙坡区:“铝都院落”微自治,点“靓”乡村幸福生活